孙继海贬苏超 “仅带文旅”?割裂草根与职业,才是男足病根

  • 2025-10-29
  • 1

一、一句 “换台” 引发的足坛地震

当南京奥体中心 61565 名球迷的呐喊声掀翻顶棚时,前国脚孙继海在访谈节目中的表态显得格外刺耳:“苏超我知道,但完全没有关注,央视转播我看了一会儿就换台了,它也就只能带动文旅。” 这番言论如投入沸水的冰块,瞬间引爆足球圈 —— 一边是草根赛事创造的观赛纪录,一边是职业足球人的冷峻否定,两种足球生态的碰撞背后,藏着中国足球多年积弊的病灶。

孙继海的底气源于职业足球人的身份认同。在他眼中,足球的价值核心是 “竞技体育的国家荣誉”,是奥运赛场升起国旗的骄傲,而苏超这类 “草根群众体育” 显然不在此列。他创办青训机构投入 2800 万元,每年 300 天奔波挖掘苗子,其逻辑链条清晰:只有系统化专业训练,才能培养出跻身五大联赛的球员,进而拯救国足。 这种 “唯成绩论” 的视角,看似专业,实则暴露了对足球生态的认知盲区。

二、苏超的 “热闹” 里藏着足球的根

被孙继海归入 “文旅范畴” 的苏超,早已超越简单的体育赛事。常规赛 78 场比赛吸引 211 万现场观众,场均 2.7 万人的上座率碾压多数中超赛事;半决赛线上直播突破 17 亿人次,1 元钱门票撬动 7.3 元关联消费,让地方宾馆、饭馆一房难求。 更珍贵的是赛场内外的足球热情:工人放下扳手、教师脱下教案、店主关了铺面,穿着球衣为城市荣誉而战;白发老人扛着旗帜助威,孩童追着皮球奔跑,这些画面构成了中国足球最鲜活的群众图谱。

苏超的价值从不止于 “热闹”。516 名参赛球员中虽仅有 29 名职业球员,但中超青岛海牛队冯伯元等选手主动参赛保持状态,形成了职业与草根的微妙衔接。 更关键的是,这种全民参与的赛事正在悄然改变足球土壤 —— 当孩子看到家门口的比赛能吸引上万人关注,当家长发现踢球能带来真实的快乐与归属感,潜在的足球人口便在潜移默化中滋生。这与日本足球 83.44 万注册球员的成长路径本质相通:没有全民热爱的 “土壤”,哪来职业精英的 “果实”?

beats365,beats365,beats365官方网站,beats365亚洲版官网

三、职业足球人的傲慢与偏见

孙继海的言论折射出职业足球圈的普遍认知误区: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彻底割裂,甚至赋予二者高低之分。他强调 “业余比赛与系统性青训有本质区别”,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:任何成熟的足球体系都是金字塔结构 —— 塔尖是国家队,塔基是亿万群众的参与。英超的强大不仅在于曼联、利物浦的豪门光环,更在于足总杯里业余队挑战豪门的奇迹,在于社区球场里常年活跃的草根球员。

孙继海贬苏超 “仅带文旅”?割裂草根与职业,才是男足病根

这种认知偏差恰是中国足球的致命伤。职业足球圈一边抱怨注册球员数量不足(仅为日本的零头),一边对苏超这类能激发参与热情的赛事嗤之以鼻;一边感慨 “老百姓不认同足球能改变命运”,一边又否定草根赛事对足球文化的培育作用。 更讽刺的是,当苏超球员在场上展现出 “为家乡而战” 的纯粹拼劲时,中超赛场却充斥着欠薪、解散、球员敷衍打卡等乱象,职业足球的 “专业性” 早已在功利主义中褪色。

四、男足越踢越差的病根:割裂的生态

中国男足成绩滑坡的根源,从来不是 “草根赛事水平太低”,而是职业体系与群众基础的彻底脱节。孙继海深耕的青训之所以举步维艰,核心在于缺乏广泛的人才筛选池 —— 当家长不愿让孩子踢球,当校园足球流于形式,仅靠少数青训机构的努力无异于杯水车薪。而苏超的火爆恰恰提供了破局的可能:它让足球回归大众,让更多人愿意走进球场、关注足球,这正是青训最需要的 “源头活水”。

日本足球的崛起早已证明这条路径的可行性:从社区球场的全民参与,到校园足球的层层选拔,再到职业联赛的精英培养,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生态闭环。反观中国足球,职业联赛一度陷入 “金元泡沫”,与草根足球几乎绝缘;青训选材局限于少数体校,错失了无数潜在人才。孙继海将苏超贬低为 “文旅工具”,实则是无视了足球生态的底层逻辑 —— 没有全民热爱的 “广度”,何来职业竞技的 “高度”?

五、足球的答案,在 6 万人的呐喊里

争议的本质,是两种足球价值观的碰撞:孙继海追求的是 “为国争光” 的竞技巅峰,而苏超承载的是 “全民热爱” 的文化根基。但二者从来不是对立关系 —— 正如乒乓球的长盛不衰,既需要奥运金牌的引领,更需要街头巷尾的球拍声滋养。当孙继海感慨 “国足成绩差仍有球迷坚守” 时,他或许忘了:正是苏超这样的赛事,在维系着那份濒临枯竭的热爱。

苏超或许培养不出下一个孙继海,但它能让更多孩子爱上足球;它或许带不来世界杯入场券,但它能重建中国足球的群众基础。职业足球人真正该做的,不是居高临下地否定草根赛事,而是思考如何让苏超的热情流入青训体系,让业余赛场的好苗子有机会走进职业殿堂。就像英超与足总杯的共生之道,专业与草根本可相互成就。

中国男足的病根,从来不是 “理解肤浅” 的个体,而是割裂的足球生态。当 6 万人的呐喊能被职业足球圈真正倾听,当草根赛事能与青训体系无缝衔接,当足球既能承载国家荣誉,也能容纳市井快乐,中国足球才真正有了复苏的希望。而现在,我们最该做的,是放下傲慢与偏见,先为那份不灭的热爱鼓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