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7 岁马龙挥汗备战十五运:副主席的最后一战

  • 2025-10-29
  • 1

广州深秋的训练馆里,顶灯将乒乓球台照得亮如白昼,37 岁的马龙弯腰捡起地上的白球,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在蓝色胶皮上,晕开一小片深色印记。这位手握六枚奥运金牌的 "六边形战士",此刻正以乒协副主席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,为自己第六次全运会征程全力冲刺 ——11 月即将开幕的十五运会,不仅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,更可能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告别演出。

37 岁马龙挥汗备战十五运:副主席的最后一战

"副主席不走,我都不敢锁门。" 场馆管理员的玩笑里藏着最真实的坚守。自成都封训开始,马龙的训练表就精确到分钟:清晨 7 点的核心力量训练、午后四小时的多球对抗、晚间的战术复盘与队员指导,一天三练的节奏从未间断。陪练闫安至今记得,有次深夜十点半离开球馆时,还能看到马龙对着发球机反复打磨侧旋球技术,球台旁的筐里已经堆满了用过的乒乓球。

训练强度早已超出一线主力标准。数据显示,他日均触球次数达 4821 次,比去年备战亚锦赛时多出 15%,相当于每天多打两场七局大战。为适配澳门赛场的灯光与球台弹性,他特意加练一小时跳绳与平板支撑,结束后还要拉着王楚钦模拟欧洲选手的砍式发球。分组对抗中失误时,他会立刻掏出笔记本,用红笔圈出问题点,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 38 种颗粒胶皮的应对方案,连二队小将的接发球习惯都标注得清清楚楚。

身份的转变让他的备战多了份传承的重量。作为乒协副主席,他的球拍袋里永远装着备用胶皮和穿线剪刀,随时给忘带器材的小将救急。混双训练时,他手把手教王楚钦如何保护女搭档的跑动空间;男双对抗间隙,又拉着梁靖崑调整前三板衔接节奏。食堂里,他端着餐盘坐在林诗栋身边,用筷子比划反手拧拉动作,直到餐盘里的西兰花凉透;理疗床上,他边扎针灸边研究对手录像,散落的战术分析图成了队医眼中的 "秘密武器"。

岁月的痕迹藏在理疗室的记录里 —— 近期他的理疗时长同比增加 23%,却总是让年轻队员先接受治疗。但只要站在球台前,那份锐气丝毫未减。队内模拟赛中,面对闫安模仿的张本智和式跺脚发球,他连续二十板正手爆冲干脆利落;发现樊振东接发球拍面偏差 3 度,当即掏出手机播放慢动作,两人凌晨一点反复试验 200 多次,终于破解技术难题。北京队总教练张雷感慨:"他对自己的要求从未变过,不练透绝不休息"。

此次征战十五运会,马龙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放弃单打,专注男团项目,冲击自己职业生涯唯一缺失的全运男团金牌。在王楚钦担纲单打、黄友政提供冲击力的北京队阵容中,他的价值早已超越赛场表现。训练间隙,他把林高远叫到角落演示破解砍式发球的技巧,给周启豪拧瓶盖时不忘叮嘱战术细节,用 38 年的乒乓生涯积淀为年轻队员铺路。

"球台对面可不会管你是副主席还是老队员。" 马龙擦汗时的轻描淡写,藏着对热爱的纯粹坚守。训练馆的时钟指向深夜十一点,他终于结束当天的训练,将擦汗毛巾叠成标准的豆腐块 —— 这个保持了二十年的习惯,从鞍山少年到乒坛传奇从未改变。灯光下,他后背汗湿的队服上,别着的领导席证件与运动员号码布同样耀眼。

beats365,beats365,beats365官方网站,beats365亚洲版官网

距离十五运会开幕不足一月,训练馆里的球拍击球声愈发密集。37 岁的马龙仍在挥汗如雨,他或许无法再拥有巅峰时期的爆发力,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执着与传承,早已让这场 "最后一战" 成为乒乓精神最生动的注脚。当他站在粤港澳共同搭建的赛场上时,无论结果如何,这位 "六边形战士" 已然书写了新的传奇。